分卷阅读1882(1/2)

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展,但也远没有到能够应用的地步——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人工智能越来越被关注,不仅科幻电影在21世纪迎来了黄金时代,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工智能角,二十一世纪半叶,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了突破展……”

“2014年建立起来的‘开放蠕虫’项目就是一个著名的案例。研究者标记了秀丽隐杆线虫(orhabditis elegans)302个神经元的5000个突,试图用计算机模拟一个等效于实的虚拟线虫——这个项目目前刚刚起步,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,比如将这个虚拟蠕虫的神经网络移植到一辆乐车上,就可以让这辆车展现非常类似真实蠕虫的运动和觅行为。”

“接着人类开始了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的当代尝试中,著名的领军人是洛桑联理工学院(EPFL)的亨利·克拉姆(Henry Markram)。他首先在1995年到2005年之间用冷冻切片的方法描绘了小鼠一个1万个神经元的类和分布,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。”

“接着从2005年,克拉姆领导启动了一个‘蓝大脑项目’(Blue Brain Project,BBP),利用IBM的蓝基因超级计算机(Blue Gene),在2008年前后描绘了一个大鼠的,包括1万个神经元,以及他们之间10的8次方数量级的突,2011年又描绘了100个的小块层,在2015年,团队宣布用冷冻切片的方法,描绘并模拟了一个有207亚型、共计约31000个神经元的大鼠神经网络,并因此登上《细胞杂志》的封面——整个计划的远目标就是逐步扩大模拟规模,虚拟整个人脑。”

“在此基础上,2013年,克拉姆在欧盟的支持主持了一项规模更加庞大的‘人脑计划’(Human Brain Project,HBP),期望能用10年时间模拟完整的人脑,这将至少比鼠脑复杂1000倍。”

“但用于大脑灰质密度大切不透明,在当时描绘和重建的方法都是将一个死人的脑,然后切成单细胞的薄片,再在显微镜扫描每个细胞的位置和形态。也就是说,人类并不能观察大脑活组织的行为,只能先搭好架构,再用其它方式给架构的参数(包括超参数)赋值。所以这些赋值并不完全能,甚至不能,代表一个活着的健康的大脑——从技术上讲,人类是用计算机复活了一个死人的,同时给他赋予了一个东拼西凑的意识。”

“这就带来了一个重的问题:我们即便用尽手段激活了这个虚拟大脑,让它在神经层面表现得稳定,甚至与真实人脑的活动吻合,它也绝不是笛卡尔的‘缸中之脑’。”

“原因很显然:并非一切看起来稳定的神经活动都是思维,思维这样复杂的运动于小概率的临界状态上,如果不理解神经活动的层规律,那么就无从修正这个虚拟脑的活动。就好像并非看起来工工整整的字迹就是文章,如果不识字,就无法校订一篇稿件。真实的人类大脑能完成复杂的思维活动,乃是因为人类经历了5.4亿年的化,数不清的基因会在我们个发育的恰当时机表达来,从胚胎发育直到青少年学习,一刻不停地矫正着神经之间的连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
【1】【2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