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0章(1/2)

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镜上展示的作业,也有一份自他的手笔。虽则率先选择继续观看镜,但世敦儒业的杜仍想一探究竟。

李白到底是磊落散淡之人,这些时日并未纠结许多,闻言便笑:“学论辩本便是你来我往,不过依楚姑娘的习惯,扬先抑、抑先扬,怕是又有一番令你我耳目一新之言论。”

杜甫一听,想到楚棠先前讲授的风格也觉有理,跟着笑了起来:“太白兄说的是,我等且听便是。”

【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一些拥趸,但且不说五四学人并未真正全盘反对传统,鲁迅及当时学者批儒批孔的初衷其实本就不是为了反对的反对。】

【大家回想一,我们在《祝福》中谈到谁杀死了祥林嫂、谁又能救她的问题。文中最有可能救祥林嫂的是“我”,“我”是一个启蒙主义的知识分,对祥林嫂的经历满怀同与不安,是小说中唯一一个不那么麻木的人。】

【但是,在祥林嫂向我询问灵魂有无的时候,我仍然是“说不清”,只给了模棱两可的回答。】

【祥林嫂的询问并非自偶然,是绝境中人对命运的最后一丝微弱反抗,若有灵魂与地狱,她便会被锯成两半;若无灵魂,她则可以免于死后惩罚,但却又见不到儿。此时的祥林嫂其实地纠结与恐惧里,那么她向我问询,其实便是在向我……】

“求救。”

李清照眉目忧虑地吐和楚棠相同的字句,只是……她设地的思考一番,也觉得有些踌躇:“祥林嫂到底是希望有,还是希望无呢?”

她想脆告诉对方所谓寡妇不许改嫁是无稽之谈,鬼神是虚无缥缈之事,但若祥林嫂当真期盼与其团聚,那岂非亦是悔她希望?

【“我”的心理活动其实很好品,在面对问询时,“我”最开始想的是,“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,为她起见,不如说有罢。”这是一个难得为祥林嫂考虑的人。】

【但这个人却经不住祥林嫂的一步询问,在她接着追问“那么,也就有地狱了”“死掉的一家的人,都能见面的”时,“我”的反应却是“吞吞吐吐”“支梧”“胆怯”“匆匆的逃回”,“我”祥林嫂,但对她的困境无能为力。

对民众提的生死、灵魂等、超越的问题,“我”是缺乏关切与思考的。】

【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在面对民众实质问题时的窘迫与捉襟见肘。“我”的形象,照见了知识人灵魂的浅陋与荒芜。

大家显然发现了一,启蒙知识分和民众之间是有距离的,被启蒙的民众其实是无助的。】

北宋。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
【1】【2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